學茶入門:從茶乾讀到的資訊

by 侍茶師

如果每款茶,都有固定的建議沖泡「茶量、水溫、時間」,泡茶這件事,照理來說,應該不是那麼的困難。照著標準沖泡,基本上不會出現太過可怕的口感與味道。那,侍茶師或泡茶師,反覆的練習,到底在練習什麼?我們盯著拿到的茶葉時,腦袋在想的又是什麼呢?其實就是在建立一次次的腦內經驗資料庫,協助每次沖泡前,對於各種因素的判斷。

熟悉茶葉的各種型態

茶,分六大茶類,根據六種不同類別的茶品,會有一套大致上的沖泡方法,我們會「基於這套沖泡方法」,觀察「不同茶葉的狀態」,去調整「沖泡方式」。接觸越多不同的茶,累積對於觀察茶葉的經驗值,紀錄成像自己的資料庫系統,久了之後,即使遇到一款沒泡過的茶品,也可以透過較短的時間,判斷如何沖泡。我們透過這樣重複的過程,提升自己對於各種茶葉狀態的熟悉度,並且清楚地知道自己能怎麼調整、表現出這款茶的味道。那,單純就茶乾,我們可以讀出什麼樣的資訊呢?

視覺-茶乾形狀

若今天拿出一款茶,你並不知道是什麼,第一個可以先看的是外型。是葉片、條索、球狀?是原葉還是切碎過的茶葉?知道這一個資訊,我們基本上就可以確認八成的沖泡方法,包含水溫、時間、沖注力道等。茶乾越緊越偏向圓球狀,需要的水溫可能越高、時間可能越長;若茶粉很多、偏細碎,則可能需要注意沖注的力道與試著降低水溫。

視覺與嗅覺-焙火與發酵

透過視覺的觀看與鼻腔的嗅聞,可以辨別茶葉的「焙火輕重」與「發酵程度」,以高山烏龍茶舉例:視覺上,焙火輕的茶乾,顏色會偏如草地般鮮綠,焙火重的茶乾,則會呈現深綠到咖啡色;嗅覺上,可能會有點帶堅果、核桃等烘烤的味道。而若發酵重,視覺上,則帶偏橘偏紅的色調;嗅覺上,會出現特色果香調性的香氣,或是部分茶會出現所謂發酵味(類似醬油,巧克力豆等味道)。我們會大概知道可能會泡出什麼樣的味道。

嗅覺與觸覺-放環境

茶葉就像海綿一樣,會吸收各種味道、濕氣等,我們可以靠嗅覺與觸覺,了解整體茶乾的存放狀態。嗅覺上,可以聞看看是否有雜味(例如:放在廚房收納,出現了櫥櫃味、油煙味),或是出現我們稱為走味的狀況(可能剛買一個月,但聞起來與剛買時香氣差異很大,有時會出現類似海苔軟掉的味道),而觸感上,則可以摸看看是否乾爽,還是有類似冬天晾衣,晾完還潤潤的感覺。

透過這些判斷,我們也可以稍微確定現在手上拿到的茶是否還可以沖泡,或是我們是否需要更多的事前準備。例如:
是否做溫潤泡(把第一沖的茶湯倒掉,把雜味或是烘焙的味道稍微去除)、
是否稍微讓茶葉烘烤後再沖泡(把濕氣帶走一些)、
或是,是否需要更換沖泡的茶道具等(需要紫砂壺吸收味道的能力發揮作用,或是要用瓷器顯現茶香)。

下次泡茶時,打開自己的感官,先感受一下自己茶葉的狀態後,再開始泡茶,或許,會發生不一樣的變化喔!

You may also lik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