泡茶之前:關注身旁的茶葉與水

by 侍茶師

「泡茶三要素:茶量、水溫、時間」是剛學泡茶,每個人朗朗上口的一句。泡飲至今,開始有更多的領悟,便更加關注「茶葉與水」的細節。

茶:熟知即將泡飲的茶品狀態

置茶量:

  • 球狀綠茶:1/3-1/4壺
  • 散狀綠茶:1/2壺
  • 散狀白茶:1/2-2/3壺
  • 球形烏龍茶:1/4壺(基本上是鋪底)
  • 條型烏龍茶:1/2-2/3壺
  • 條狀紅茶:1/3-1/4壺
  • 黑茶與普洱茶:1:50(茶葉克數:水量)

以初步練習來說,很適合快速入手,泡出合宜風味的方法。但若熟悉後,則應該關注更多的層面。

試著在泡茶的當下,做狀態更改。存放地區潮濕與否、這個茶葉揉捻焙火程度如何、存放過程中有無異物雜味,今日天氣如何,都會列入茶量放置、茶葉事前處理的考量中。

今日的茶葉比較細碎,焙火重就放少一些;今日的茶葉球狀較鬆較大,是否應該鋪多一些。有時會選擇在泡飲前,將茶葉稍微烘烤一下,或是把儲存的茶先拿出來和空氣接觸(醒茶),有時,會對茶葉進行溫潤泡(洗茶),這些都是出自於對茶葉的關心與觀察。

關心要沖泡的茶葉:

  • 挑選好茶葉
  • 觀察茶葉狀況
  • 想好要表現的茶湯風格
  • 做出相對應的處理

水:水溫之外,水質、儲存、燒水器具也是重點

沖泡水溫:

  • 綠茶:70-85度
  • 白茶:90度
  • 球形烏龍:95-100度
  • 條型烏龍:85-90度/焙火重的岩茶或老茶則需更高溫
  • 紅茶:90度
  • 黑茶與普洱茶:100度

如何沖泡出茶品的特色,與水有很大的關聯性,古時,就已經有著作《十六湯品》,特別提到煮水的部分,現在卻因為方便,而時常忽視泡茶之水的重要性。

我們控制了水溫,卻忘記水已經重複熬煮,從嫩水煮到變老水,甚至水已經放在塑膠桶內好幾日,產生的異味而不自知,當然,煮水壺是不鏽鋼、陶、銀、鐵,各種不同材質都會燒出不同水的味道。

曾經,大家一窩蜂覺得山泉水是最適合泡茶的,但一篇篇研究指出,不同的山泉水,軟硬、礦物質含量皆不同,並非都適合拿來沖泡茶品。看完這些,我們應該深思的,並非要找什麼地方的山泉水才對,而是,要探討如何找到合適水質的方法。

軟水與硬水、酸性與鹼性、礦物質含量多寡,有必定的答案,誰最適合嗎?其實這跟水溫一樣,不同的茶適合不同的水溫;不同的水質,也能讓茶湯有不同的表現,沖泡出茶品不同的風味。

準備好沖泡使用的水:

  • 重視水的來源
  • 軟硬酸鹼程度
  • 水的保存方式
  • 喝起來的感受
  • 燒水器具的選擇

關於上述需注意的各項事項,未來,也會再各獨立幾篇文章做探討,大家也可以先嘗試自己改變一些要素。泡茶前,改變你對茶葉的放置方式,試著泡茶前先醒茶,用不同燒水壺、不同礦泉水泡茶,去感受它的改變。

You may also like